-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电话:
- 0898-08980898
- 传真:
- 1234-0000-5678
单纯数据分析,无实际生活体验~(毕竟非香港贫民)
我们先来看一下关于贫困的几个基本数据(无特殊说明默认为2014年数据)和事实(论述性的语句)
- 香港的贫困家庭依然有45万户,总共700万人口中,贫困人口数字高达117万人以上,贫困率高达17.6%。——乐施会
- 香港的基尼系数为0.537,贫富分化极为严重,
- 香港平均房價是香港居民收入中位數的14.9倍,倫敦這一比例只有4.7倍,而舊金山這一比例則是9.2倍。——咨詢公司Demographia
- 由於零售賣場成本提高以及中國內地游客涌入推高了日常商品的價格,香港的通脹率也居高不下。——《金融时报》(以下简称FT)
- 梁振英承認香港許多年輕人和貧困人士面臨的問題十分嚴重,他特別指出住房問題是個“主要問題”。 他在周一表示:“出於一系列原因,香港的社會流動性不如30多年前我們那代人的時候,我們必須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採取更多措施。”——FT
- 长期以来,香港政府在贫困问题上的关注是不足够的,这从港英时代就开始了,“积极不干预”和“鼓励自由竞争”始终是基本政策,这就为贫困问题的社会表面化奠定了基础。即便是号称完善的香港法律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香港的雇用条例有18小时以内的“例外”,为雇主的“策略运用”开了方便之门。而近年来公屋租金的大幅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贫困家庭的压力。——FT
- 香港特區政府公布首條官方貧窮線,推算香港貧困人口131.2萬人,佔整體人口19.6%;扣除福利補助後仍有101.8萬。——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2013年 (PS: 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星期六(9月28日)表示,港府以住戶入息中位數50%訂立貧窮線,參照2012年數據計算出上述結果。 但是泛民主派政團質疑港府低估了貧困人口數字。此处,我选用政府数据,除了官方数据可靠性较强以外,对该数据的质疑——主要来自香港泛民派,并不削弱香港贫困问题的严重性,而是强化它)
- 港银行业虽然发达,但对就业的贡献远不如预期的那般大。1991年,香港银行业只雇用了10万人,即便到了2011年也只雇用了19万人,只占工作人口的5.5%。——FT
- 有严谨的科学调查结果表明,43.9%的贫困人口表示,他们连一个可以借钱的亲友都没有,被调查的贫困人口中,平均能够介绍工作的亲友只有1.74个,社会资本的匮乏程度非常严重,这势必会导致香港的贫困和不满存在被放大的可能。——FT
- 人口中10%的最富有人群控制著77.5%的財富,高於2007年的69.3%——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
- 香港贫困线——家庭月收入上限:
一人家庭:HK$3600
二人家庭:HK$7700
三人家庭:HK$11500
四人家庭:HK$14300
五人家庭:HK$14800
五人以上:HK$15800
——特区政府,2013年
以上数据和事实,足以回答问题“香港贫困问题有多严重”
现在来看“为什么”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依据《金融时报》报道,香港在上世纪的70年代是工业繁荣时代,80年代后的10年间,大量工业转移“北上”,投资于大陆地区,造成了工业人口的大量失业。80年代香港制造业的人口有百万之众,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5.8%,到了2011年就只剩下了17万人,占比也只有区区4.5%,在这样的一个年代中,香港制造业共淘汰了77万劳动人口。经济可以转型,但工业人口的转型却很艰难,英雄无用武之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陷入绝对贫困的境地。与此同时,港澳对大陆地区的投资,从1979年-1993年,实际总共投资了3852亿美元,占中国外来投资的62.3%,是中国最大外来投资者。这种工业转移过程表明,如果要说中国经济起飞造就了香港的贫困虽然有点过分,但存在着关联性也很明显。
香港繁荣的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却在取代制造业后,未能取代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如数据8,香港银行业虽然发达,但对就业的贡献远不如预期的那般大。1991年,香港银行业只雇用了10万人,即便到了2011年也只雇用了19万人,只占工作人口的5.5%。
底层市民的就业问题即为香港的贫困问题。首先,他们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决定了他们不能进入银行业等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地方,这使他们无法找到收入较高的工作。其次,香港众所周知的高物价(PS:别跟我提在香港买奢侈品便宜)、高房价对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无需多言。更致命的是,贫困人口社会资本的匮乏。
所谓社会资本,从微观讲就是人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为的是获得资源和机会,从宏观讲是一种通过集体行动实现共同利益的组织资源。香港这方面的情况非常糟糕,社会资本严重匮乏,数据9已阐明。这无限放大了贫困阶层的生活困难和负面情绪,并已经导致了极为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后果。
首要的后果便是对香港精英阶层的不满和仇视。
香港反商业精英素有传统,早在港英时代,就爆发过左派暴动,最著名的当属1967年的“六七暴动”。今天,这些具有左倾思想的组织和团体依然在抗议精英阶层。最典型的就是反地产商霸权和各种工会运动。
而且他们还很有国际主义精神。
(PS:在去年的运动之前,反地产霸权还数次发起“一年不帮助地产商”运动,甚至为此不坐地铁(港铁也是地产商的)、不去商场(很多商场都是地产商的),足以见其决心。)
其次,贫困问题造成了底层市民对“经济繁荣”的不屑与不满,冲淡了经济繁荣缓解社会矛盾的力量。
銅鑼灣購物區30歲的抗議者Catherine表示:“看看這條街,街上全是珠寶店和藥店,所有小餐館都不見了。我們總不能吃黃金吧。”這位抗議者拒絕告訴記者她的全名。
然而,許多香港街頭抗議者卻抱怨說,從此前的經濟繁榮(尤其是香港回歸中國後的那幾年)中受益的只有少數幾個超級富豪——他們中許多人都是地产商
在醫院工作的26歲抗議者Eric Yeung表示:“1997年後,香港經濟一直在飛速發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許多人卻未能分享到這種成功。我們賺了錢,卻養活了少數人。他們變得更加富有,我們卻變得更加貧窮。我們的負擔也比以前更重了。
更致命的后果是,这种负面情绪自然而然地扩充到了香港精英阶层的“好朋友”——港府和港府的老板——最终扩展到整个大陆的身上。
相对于艰难的改革,香港贫民阶层更容易想到的,是驱逐那些抬高物价、房价的内地顾客(零售业人士肯定不这么想),禁止那些占用香港医疗资源的内地孕妇来港,禁止那些来港抢奶粉抢iPhone的“水货客”......这种排外情绪也同样被发泄在南洋、南亚人的身上,但大陆人首当其冲。它无异于解决香港的贫困问题,但却在香港中下层市民中非常有市场。
除此以外,贫困问题这一经济矛盾已经转化为社会和政治矛盾。
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政治改革可以改善他们的境遇。抛开民主是否理所应当这一问题不谈,这种想法使得经济举措无助于解决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中国大陆、新加坡曾走过的利用经济发展红利解决人民对革命的诉求,在香港恐怕很难行得通了。
盡管香港當權者曾強調過保護商界人士的利益,許多走上街頭的抗議者還是相信,必須通過政治改革,改變經濟上的不平等。
泛民派是这一情绪的得益者之一。在非典时期,泛民派就曾将社会问题归结为“港人没有真普选”。港府重要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项目,也往往因类似理由搁置。这已经阻碍了香港的经济发展。自97之后,香港的政治改革议题处于对立状态——建制派希望按照中央的方案走,毕竟这个方案保护了财阀们的利益,使他们有更大的权力左右政局;而泛民派要求“真普选”,一人一票,并且想投谁就投谁,“公民提名”即为“即有志参选公职的人只要获某数量登记选民提名,证明民意基础,即获得候选人资格”。中央方案排斥“公民提名”的原因,被认为是“担心选出与自己对抗的特首”,因而在方案中强行加入某种筛选。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选举法,中国大陆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便是以类似方式进行的(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一条)。
不过,无论政改往哪个方向走,贫困问题在短期内都很难解决。但是,政改成功与否可以决定香港今天激烈的政治矛盾能否化解。
以上
在香港无论你多穷,你依然可以享受到各种基本福利,包括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综援,公共房屋等,长者更有高龄津贴补助,所以严格来说,在香港你穷只代表你生存环境差,但不愁温饱。
香港人口7,221,800,根据政府统计处数字,2012年香港贫困住户为541,000户,涉及1,312,000人,贫穷率19.6%,经政府现金政策介入后,包括综援、高龄津贴等,贫穷住户数目降至403,000户,涉及1,018,000人,贫穷率15.2%。
这个人口基数不少,但我也说了在香港你如何穷,政府都会对你有基本保障,所以其实困扰香港基层的主要问题是房屋问题,在香港低收入人仕可以申请入住公屋,公屋租金极其低廉(综援免租),但供应量不足,做成一部分轮后公屋中的贫困人口要自行解决住屋问题,劏房就这样应运而生,劏房环境较恶劣,但租金较低廉,吸引到不少人入住。综上所述,香港贫困问题还是属于可控的,失控的问题是贫富差距。
六分之一的贫困人口(所谓的个人贫困线是三千多,而最低工资都是它的一倍)
2041,香港65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30%
看看这个数据,你就知道香港贫富差距有多严重,而且是越来越严重。
字面上的贫困人口与统计人口未必很多,但隐形的贫困,已经极为严重。否则上街胡闹的年轻人也不会那么多,在家里啃冰棍玩吃鸡肯定更舒服。现在的问题在于年轻人生而贫困。且没有上升通道。思想局限,阶层固化,香港的贫富分化趋势按照目前来看只会越来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