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址:
- 海南省海口市
- 邮箱:
- admin@youweb.com
- 电话:
- 0898-08980898
- 传真:
- 1234-0000-5678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是指作者根据所制定的科研项目和确定的科研课题,通过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得大量的科学数据,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写出的科研报告。同学们写的科学小论文,比科学工作者写的科学论文要短一些、浅一些。
科学小论文实际上是同学们在课内外学科学活动中进行科学观察、实验或考察后一种成果的书面总结。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对某一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后得出结论;可以是动手实验后分析得出的结论;也可以是对某地进行考察后的总结;还可以靠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现在我就来说一下我的小论文:
前几天,叔叔阿姨们就送来了好几盆花和几株树。门口、客厅里、房间里和阳台上都摆上了盆景。我对爸爸说:“我们家都有成植物园了,摆那么多的植物干吗?”爸爸笑着说:“植物能制造气氛,净化空气,人和动物谁都离不开它们,离开了它们都有不能生存。”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为什么人或动物离开植物后不能生存?我将信将疑。决定做几个小实验来证明这个问题。
星期天,我从车库里抓来两只老鼠。这两只可怜的小老鼠即将成为我的实验品。它们不停地挣扎着,圆溜溜的一次性薄膜桌布小眼睛瞪着我。我把第一只小巧玲珑老鼠放在一个大鱼缸里,用把玻璃瓶封得严严实实的,生怕瓶里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相通。我仔细地观察着,只见小老鼠沿缸着壁,绕着缸底快速地向前窜。咦,小老鼠不是活得好好的吗?难道爸爸说的不是真的?可是,没过几分钟,只见小老鼠绕圈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停滞不前,奄奄一息的样子。顿时,我把一次性薄膜桌布轻轻拿开,捉出第一保小老鼠,放进第二只小老鼠,又搬入了四盆枝繁叶茂的植物。然后轻轻盖上一次性薄膜桌布。我不停地拍打鱼缸,只见小老鼠惊慌地乱窜。过了好久也没要咽气的样子。这个实验证明了植物可以输送动物所需要的氧气。
为了进一步证明人类和动物对植物的依赖性。我来到我们家附近一个饲料加工厂。那儿的空气里到处弥漫着一股哝哝的灰尘味,熏得我直咳嗽。我感到十分难受。然后,我又跑向我们家屋后的一片竹林里,那是一个空气新鲜的地方,我感觉极为清爽。这个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净化空气。使人呼吸顺畅。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 科技政策 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者。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政策的设计,具体表现为科技方针、政策和措施,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其深层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龚育之同志认为:“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论这门学问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这门学问则是我们党的科学技术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普遍真理,但是把它应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民科学”思想的话,那么,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
本文提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并提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和具体的实践,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一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际,并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博大精深,江泽民 、温家宝 、李瑞环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论述,龚育之 、李万忍 、何亚平 、张锡龄 、崔禄春 、段瑞春 等许多学者做过阐述和概括。
我认为,邓小平科技思想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之上的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下面简要阐述。
1 核心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领导科技工作整顿的时候。邓小平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当时这个观点据说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但是,当邓小平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这个文件时,毛主席说他不记得自己讲过这样的话。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被认为是“伪造”毛主席指示,“篡改”马克思原文,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第二阶段是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实践,精辟地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该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的学说,而且实现了思维模式从阶级分析向生产力分析 的转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阶级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大搞阶级斗争。邓小平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如何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呢?在邓小平看来,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抓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然而,我国的科技生产力长期以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束缚:一是科技人员的阶级属性问题,二是科技体制的问题。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
2 知识分子——人才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左”的思想泛滥,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严重制约了科技人员发挥生产力开拓者的作用。1975年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为理论根据,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力图纠正当时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说“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但是,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邓小平所做的努力就被迫终止了。
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以此立论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进而申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真正得到了“脱帽加冕”——脱了资产阶级的“帽”,加了工人阶级的“冕”,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解放。
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之后,邓小平又以此立论,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为什么要“提到第一”呢?邓小平解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是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包括: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树立对科技人员正确的评价标准;为杰出的青年人才开一条道路等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观,而且还有大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实际例子。比如邓小平亲自关心数学家陈景润,他后来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亲自关心北京大学的一位老科学家,提出来把他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给他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 。此人就是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昆教授。
邓小平的知识分子——人才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并落实为“人才强国”战略。
3 体制改革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说就是科技体制必须与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然而,我国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型的科技体制,严重束缚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制约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必须改革科技体制。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且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次上来认识。龚育之同志提出从五个层次来认识。第一,科技工作层次;第二,经济发展层次;第三,社会和政治发展层次;第四,社会主义发展层次;第五,世界发展、时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层次。 我认为,从这五个层次来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可以完整地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体系,深刻理解其现时代意义。然而,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在第一个层次即科技工作层次上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
科技政策是由若干政策层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元政策是科学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政策是在元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其他政策有指导作用的政策,在中国科技政策中则表现为科技方针,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简称“依靠、面向”。以基本政策为基础而制定的各种暂行规定、条例、措施、科技计划等,则属于具体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方针和政策,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中反映出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主要有两个,分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前者提出了“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后者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元政策是什么?换言之,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思想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
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及其在此指导下推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思想在逻辑上的展开,在实践上的展开。
从逻辑上看,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中国,实际情况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与理论出现了矛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终于导致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提“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想造成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拉引。为什么要提“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引导科技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拉引”和“推动”双管齐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科技与生产力脱节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由此可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到“面向、依靠”科技方针的提出,这个逻辑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实践
从实践上,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也是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要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新时期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进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制订并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体制。1992年十四大正式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科技体制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
我国的科技体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跟经济体制一样,实行中央计划管理。中国科技活动由“五个方面军”构成,即中国科学院、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活动、国防科研系统,前三者可以统称为公共研究机构。以中央计划管理为特征的中国科技体制,在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的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尤其在核武器、空间技术和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中表现不凡,为世界各国瞩目。该体制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课题,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如60年代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此,人们是充分肯定的,甚至连海外学者都评论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体制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中国拥有一支达到了国际科学水准的核心科技人才队伍;而且中国拥有强大的制度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科技人才和物质资源,为高度优先的国家安全目标服务。”
然而,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科技体制的结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技与生产分离。我国公共研究机构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它们与生产单位是隔离开来的。
第二,工业研发力量薄弱。
第三,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
第四,科技与教育脱节。
第五,条块分割,缺乏协调。
这些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科技政策文件多次指出当时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科委提出《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该文件提出科技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1982年国家正式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基本方针,1985年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当时的国务院负责人也指出:“这种体制的一个极大的弊端是科技和生产脱节。”
紧接着,中共中央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说:“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科学技术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式的需要。”《决定》为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了目标、原则和方向,成为科技政策体系中的基本政策。
《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此后,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文件。比如,国家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的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在“面向、依靠”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以此指导新型科技体制的构建。
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在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得到明确的表述。该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该文件还指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后来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
结 语
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在近2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的思想,我们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新世纪,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技观,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开拓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序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温家宝:“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报》,1997年5约19日。又载: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x-xi。
李瑞环:“谈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经济日报》,1991年8月22日。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载《邓小平与中国科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pp.204-214.
李万忍:《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亚平:《现代科技革命与邓小平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崔禄春著:《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
段瑞春:“关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初探”,《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3期。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p.202-204.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85-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p.274-276.
何祚庥:学会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科学时报》,2002年12月17日。何祚庥: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3期。何祚庥先生认为“十六大”报告中渗透着生产力分析方法,我们认为,生产力分析方法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理论那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产力分析方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转引自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p.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75。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40-41.
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pp.76-8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 32-34。
关键词:邓小平科技思想 科技政策 科技体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者。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科技政策的设计,具体表现为科技方针、政策和措施,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顶层设计,其深层次的基本理念是什么呢?
龚育之同志认为:“正如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论这门学问是我们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一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这门学问则是我们党的科学技术工作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源自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普遍真理,但是把它应用到中国,必须与中国科学技术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着的体系。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可以概括为“人民科学”思想的话,那么,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
本文提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并提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和具体的实践,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一 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根据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实际,并结合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具体实践,做了与时俱进的发展。邓小平科技思想博大精深,江泽民 、温家宝 、李瑞环 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做过论述,龚育之 、李万忍 、何亚平 、张锡龄 、崔禄春 、段瑞春 等许多学者做过阐述和概括。
我认为,邓小平科技思想主要包括一个核心命题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之上的两个派生观点,即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下面简要阐述。
1 核心命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并领导科技工作整顿的时候。邓小平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当时这个观点据说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但是,当邓小平向毛主席汇报《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这个文件时,毛主席说他不记得自己讲过这样的话。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被认为是“伪造”毛主席指示,“篡改”马克思原文,是阶级斗争熄灭论和唯生产力论。第二阶段是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观点。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实践,精辟地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三阶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总结了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该观点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学说和生产力的学说,而且实现了思维模式从阶级分析向生产力分析 的转变。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阶级分析方法占主导地位,大搞阶级斗争。邓小平创造性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如何完成这个根本任务呢?在邓小平看来,要发展生产力,首先就要抓科学技术这个生产力,即科技生产力。如果科学技术不走在前面,就要拖整个国家建设的后腿。然而,我国的科技生产力长期以来受到来自两个方面的严重束缚:一是科技人员的阶级属性问题,二是科技体制的问题。基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邓小平提出了知识分子——人才观和体制改革论。
2 知识分子——人才观: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宣布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左”的思想泛滥,知识分子被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严重制约了科技人员发挥生产力开拓者的作用。1975年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为理论根据,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力图纠正当时错误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说“科技人员是不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叫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 但是,后来出现了“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邓小平所做的努力就被迫终止了。
1978年邓小平重申“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以此立论论证科技人员是“劳动者”,进而申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此包括科技人员在内的广大知识分子真正得到了“脱帽加冕”——脱了资产阶级的“帽”,加了工人阶级的“冕”,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解放。
在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之后,邓小平又以此立论,提出“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为什么要“提到第一”呢?邓小平解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嘛。”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是邓小平人才观的基本内容,其内涵包括: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科技人员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树立对科技人员正确的评价标准;为杰出的青年人才开一条道路等 。邓小平不仅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才观,而且还有大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实际例子。比如邓小平亲自关心数学家陈景润,他后来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亲自关心北京大学的一位老科学家,提出来把他调到半导体所当所长,给他配党委书记,配后勤人员 。此人就是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昆教授。
邓小平的知识分子——人才观,不仅具有重大的社会政治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进一步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并落实为“人才强国”战略。
3 体制改革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科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具体说就是科技体制必须与科技生产力相适应。然而,我国按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型的科技体制,严重束缚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制约着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所以必须改革科技体制。邓小平明确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并且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科技生产力与科技体制、经济体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命题为核心内容的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可以从多个层次上来认识。龚育之同志提出从五个层次来认识。第一,科技工作层次;第二,经济发展层次;第三,社会和政治发展层次;第四,社会主义发展层次;第五,世界发展、时展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层次。 我认为,从这五个层次来研究邓小平科技思想,可以完整地把握邓小平科技思想的体系,深刻理解其现时代意义。然而,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本文仅在第一个层次即科技工作层次上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逻辑展开
科技政策是由若干政策层次组成的一个整体,包括元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元政策是科学政策的理论基础。基本政策是在元政策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其他政策有指导作用的政策,在中国科技政策中则表现为科技方针,如“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简称“依靠、面向”。以基本政策为基础而制定的各种暂行规定、条例、措施、科技计划等,则属于具体政策。
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方针和政策,可以从中国共产党的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中反映出来。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顶层科技政策文件主要有两个,分别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前者提出了“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后者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那么,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元政策是什么?换言之,其理论基础是什么?本文认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思想基础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特别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点。
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及其在此指导下推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是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思想在逻辑上的展开,在实践上的展开。
从逻辑上看,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在中国,实际情况是,科学技术与经济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科学技术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现实与理论出现了矛盾,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终于导致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方针,并在其指导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为什么要提“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其主要目的之一是想造成生产力发展对科学技术的拉引。为什么要提“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其主要目的是为引导科技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适销对路”的科技成果,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通过“拉引”和“推动”双管齐下,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科技与生产力脱节的问题,就有可能得到比较好地解决。
由此可见,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到“面向、依靠”科技方针的提出,这个逻辑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历史实践
从实践上,中国共产党的科技政策也是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要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新时期中国科技政策的历史进程。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一个重要特征是引入市场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4年中共中央制订并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1987年)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的统一体制。1992年十四大正式宣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和科技生产力,科技体制开始进行相应的改革。
我国的科技体制,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跟经济体制一样,实行中央计划管理。中国科技活动由“五个方面军”构成,即中国科学院、政府部门科技机构、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活动、国防科研系统,前三者可以统称为公共研究机构。以中央计划管理为特征的中国科技体制,在50年代到70年代这三十年的实际运行中,取得了一些重大的成就,尤其在核武器、空间技术和某些基础科学领域中表现不凡,为世界各国瞩目。该体制最大的一个优点是,可以集中力量解决某些重大科技课题,能够将有限的资源向战略目标领域动员和集中。如60年代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对此,人们是充分肯定的,甚至连海外学者都评论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体制所取得的成就,说明“中国拥有一支达到了国际科学水准的核心科技人才队伍;而且中国拥有强大的制度能力,能够有效地动员科技人才和物质资源,为高度优先的国家安全目标服务。”
然而,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科技体制的结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
第一,科技与生产分离。我国公共研究机构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它们与生产单位是隔离开来的。
第二,工业研发力量薄弱。
第三,缺乏科技成果有偿转让的机制。
第四,科技与教育脱节。
第五,条块分割,缺乏协调。
这些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科技政策文件多次指出当时科技体制存在的问题。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国家科委提出《关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方针的汇报提纲》,该文件提出科技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1982年国家正式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学技术基本方针,1985年上升为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的基本方针。
邓小平在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当时的国务院负责人也指出:“这种体制的一个极大的弊端是科技和生产脱节。”
紧接着,中共中央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说:“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科学技术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不利于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能力,束缚了科学技术人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的发挥,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客观形式的需要。”《决定》为科技体制改革确立了目标、原则和方向,成为科技政策体系中的基本政策。
《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正式启动。此后,政府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文件。比如,国家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召开的背景下,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在“面向、依靠”基本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以此指导新型科技体制的构建。
新时期我国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作为指导思想,这在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得到明确的表述。该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邓小平同志关于科技工作的一系列论述,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新时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该文件还指出,“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就是为了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后来国家又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科技体制改革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是邓小平科技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
结 语
以邓小平科技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在近20年来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中,被证明是成功的。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本着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新的实践的思想,我们认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新世纪,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技观,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开拓先进生产力、建设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多重功能。
[参考文献]
龚育之:《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序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温家宝:“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报》,1997年5约19日。又载: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x-xi。
李瑞环:“谈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问题”,《经济日报》,1991年8月22日。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载《邓小平与中国科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pp.204-214.
李万忍:《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
何亚平:《现代科技革命与邓小平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
崔禄春著:《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研究》,华夏出版社,2002年。
段瑞春:“关于邓小平科学技术思想体系初探”,《中国软科学》,1996年第3期。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pp.202-204.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85-100.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p.274-276.
何祚庥:学会应用生产力分析的方法,《科学时报》,2002年12月17日。何祚庥:从阶级分析到生产力分析,《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3期。何祚庥先生认为“十六大”报告中渗透着生产力分析方法,我们认为,生产力分析方法可以追溯到邓小平理论那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生产力分析方法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转引自张锡龄等:《邓小平科技思想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p.1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p.275。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40-41.
中国科学院:《邓小平科技思想学习纲要》,科学出版社,1997年,pp.76-83。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pp.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