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服务热线:0898-08980898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地址:
海南省海口市
邮箱:
admin@youweb.com
电话:
0898-08980898
传真:
1234-0000-5678
公司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傲世皇朝新闻 > 公司动态
白春礼: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添加时间:2024-04-29

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2日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健全完善科技人才发展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当前全球竞争格局面临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形成历史性交汇,应对新形势新变局,科技界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要历史使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强化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本领高强、学风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深挖人才潜力,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良性循环。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四个率先”重要目标要求和致建院7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加快推进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向高端引领跃升,全面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实力,关键要锻造一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承担国家使命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

紧密结合科研实践,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我国科技创新正面临着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原创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必须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打造一支爱国奉献、团结协作、具有创新自信、敢于攻坚克难的高水平创新队伍,才能把科技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立足科研实践是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充分利用我国科技创新的广阔天地,把优秀科技人才凝聚培养与重大科技任务、重大科研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为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提供更加肥沃的土壤。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加快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根据国家科技发展优先学科领域的重大布局,健全持续稳定支持和有力保障机制,打造一大批与学科发展、前沿交叉、重大战略任务相适应的高水平创新团队,赋予领衔科学家更大创新自主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颠覆性创新的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创新领域和创新高地,凝聚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开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系统性创新的高水平人才。

围绕学科领域布局和高水平团队建设,加强原始创新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聚焦“从0到1”重大原创,前瞻部署、稳定支持和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引领作用的交叉前沿方向。建立适宜非共识项目研究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力度,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到重大科技攻坚中、重要岗位上去历练,健全与青年人才岗位、能力、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

深化科教融合协同育人,大力培育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研究生培养是创新人才发现和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要坚持科研与育人并举、出人才出成果并重,创新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科研实践中培养一批又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浓厚科研兴趣、科学素养高、充满创新活力的科技创新生力军。

中科院在围绕建立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中,统筹考虑人才政策、人才计划与改革创新重大任务的有机衔接,通过制定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为各类人才搭建更多的创新舞台、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组织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学习“两弹一星”工程的成功经验,给予特殊支持政策,在攻关任务中大力培养又红又专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科研骨干。稳定支持一批卓越创新中心,打造基础研究政策特区。实施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严格遴选一批“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试行“5年+5年”支持模式;同时在研究试行“无人区”计划,鼓励科学家发挥个人灵感,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闯科研方向上的“无人区”,挑战风险性强的最前沿科学问题。通过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科院成功锻造出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如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振荡实验团队、铁基高温超导体研究团队、暗物质粒子空间探测团队、量子信息技术研发团队、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团队等,他们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重大科技成果。我院一直重视青年人才自主培养,2011年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强化对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的支持培养,建立国内外优秀人才公平竞争择优的良性机制;同时着力构建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培养并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其中博士硕士毕业生超过22万人。

遵循科技创新规律,不拘一格发现使用好人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同时提出,要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把握和尊重科技创新规律是发现使用科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突出事业需求的人才选拔标准,突出精准施策的人才支持体系,突出目标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有序流动的人才竞争市场。

突出事业需求,凝聚“高精尖缺”人才。坚持开放创新,加强人才引进的规划和系统布局,面向全球引进和使用各类人才资源,特别是顶尖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同时重视优秀青年人才、关键技术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引进,大力吸引外国人才和创新团队,强优势补短板,着力优化引才结构,强化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科技强国建设的伟大奋斗中来。

突出精准施策,健全分类支持体系。遵循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把握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等不同创新活动的特点,完善人才分类组织、分类管理、分类支持机制,改进科研项目组织实施与管理方式,促进各类人才发展与创新链紧密融合。

突出目标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改进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考核评价制度,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等为重点,建立符合科研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的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正向激励,让各类人才各展所长。

突出有序流动,规范人才市场竞争。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提升人才使用效能为宗旨,促进科研院所、高校、创新企业以及东西部地区等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才有序流动和协调发展。采取特殊政策,重视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和稳定。突出用人主体作用,淡化人才引进行政化色彩和资源导向,破除简单看资历、发“帽子”、给待遇等不良倾向,避免人才无序化竞争。

中科院围绕实现国家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目标,以提升队伍质量、优化队伍结构、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着力推进实现以创新事业不断凝聚造就高水平创新队伍的根本转变。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注重学科领域布局,立足队伍可持续发展,发挥学科特色和平台优势,结合各类国家级实验室、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科研布局的推进,按需精准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导向,坚决摒弃只看数量、“帽子”,忽视能力贡献的倾向,做到好中选优、优中选强,促进各类人才良性竞争、有序流动。对从事基础研究的,强化稳定支持,以国际同行评估为主,适当延长考核周期。对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基于任务目标完成情况,建立竞争性与稳定性相结合、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相结合的长期支持机制。对从事重大科技设施建设运维的,实行工程建设人员、科研人员、关键技术人员、支撑管理人员等分类管理,体现岗位职责和任务需求的评价方式。

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激励科技人才建功立业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创新生态,是凝聚优秀人才、促进人才成长、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吸引和激励广大科技人才踊跃投身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本所在。

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以正确的人才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为引领,加强公平普惠环境和基础制度建设,为国内国外和不同创新主体的各类人才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充分发挥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的作用,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支撑服务等各类人才均衡发展。进一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充分下放自主权和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为重点,以创新和完善人才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为突破,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发挥作用、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队伍创新能力提升和结构动态优化的人才制度体系。

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用人单位切实改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破除将薪酬待遇等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政策,精准激励保障服务国家战略、承担国家使命的重点人才和重点团队,形成鼓励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潜心重大基础前沿研究、突出重大业绩贡献、体现公平公正与激励约束的科技人才收入分配制度体系。加强公共服务资源统筹,为科技人才提供住房、子女入学、医疗健康、后勤服务等有效保障,切实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增强科技人才的凝聚力向心力,积极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国家意识,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增强“创新科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科学精神涵养和科研诚信教育,严把学术质量关、学风道德关,加强科技伦理相关制度建设,让科学精神和科研诚信真正内化为科研人员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加快科研诚信体系建设,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完善人才评价诚信体系,建立失信行为记录和惩戒制度,探索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行退出和问责机制,营造求真务实、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评价环境。(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 白春礼)

平台注册入口